1. 调查当前小学低学段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; 2. 探究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的理念与实践差异; 3. 提出符合“双减”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作业优化策略。
1.理论意义: 本研究将“双减政策”与低学段数学作业设计相结合,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,并丰富作业设计与教学减负方面的理论体系。 2.实践意义: 2.1. 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、高效的数学作业设计思路与方法; 2.2. 推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向高质量发展; 2.3. 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体验,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主性; 2.4. 为教育主管部门实施“双减”政策提供调研支持与优化建议。
1.国内研究现状: 2.国外研究参考:
1. “双减政策” 2. 小学低学段 3. 数学作业设计 4. 作业质量 5. 教师作业观
1. 文献研究法 2. 问卷调查法 3. 访谈法 4. 案例分析法
1. 最近发展区理论(维果斯基) 2. 建构主义学习观 3. 任务驱动学习理论 4. 作业设计五性原则
1.地点:某小学 2.对象:低年级学段数学教师、学生家长、部分学生 3.工具:问卷、访谈提纲、作业样本收集表
1.作业类型分析(机械重复类vs.活动探究类) 2.作业时间统计(是否超过政策规定) 3.教师设计思路与难点 4.家长对作业的态度和反馈 5.学生对作业的接受程度与兴趣
缺乏差异化,难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
题型枯燥,动手操作类任务偏少
教学目标与作业内容不匹配,形式大于内容
部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弱,创新意识不足
在“双减”背景下,部分家长对作业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模式,存在过度关注结果、替代完成等现象
强调作业育人的多元价值,不仅是练习工具
游戏化作业、生活化情境作业、操作型任务、亲子合作任务等
1.设计“基础题+拓展题+创新题”三层结构。 2.设置选择型作业菜单。
1.定期组织作业设计交流与评比活动。 2.建立作业设计资源共享平台。
1.建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反馈机制。 2.鼓励家长参与但不替代
1.对当前作业设计现状的认知与问题梳理。 2.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分析。
1.样本量、区域限制的不足。 2.后续研究可延伸至中高年段或跨学科作业设计等方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