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双核心区域,两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供应链中断、资源错配等风险,亟需通过韧性耦合提升协同抗风险能力。
综合运用AHP、熵值法、耦合协调度模型,结合江苏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。研究内容聚焦两业韧性耦合机理、协调度测度及动态演化规律。
国内研究集中在制造业韧性评估模型、区域制造业韧性差异分析、突发事件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机制、物流业对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、长三角地区两业联动政策实践。国外研究集中在制造业韧性量化研究、智慧物流对制造流程的赋能机制。
制造业韧性定义为基于抵抗力、恢复力、再造力三维度,结合制造业发展水平、劳动生产率、资产周转效率等指标量化;协同发展定义为物流基础设施、运营规模对制造业的服务能力。
产业协同理论关注工程韧性(快速恢复能力)和生态韧性(自适应能力);系统评估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(AHP)与熵值法组合赋权。
江苏省2022年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12.5%,居全国第二,以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为主导,但高端化转型压力显著。
江苏省港口吞吐量全球前十,但多式联运效率待提升;物流成本占GDP比重14%,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。
指标选取原则包括数据可获性和韧性导向;指标体系包括抵抗力、恢复力、再造力三个维度。
采用Excel表中已处理的标准化数据,并结合AHP法与熵值法进行组合赋权。
将制造业韧性划分为极度脆弱、轻度脆弱、基本稳定、较强韧性、高度韧性五个等级。
数据来源于Excel表中的13个地级市2019-2023年的面板数据,样本覆盖苏南、苏中、苏北三大区域。
描述性统计显示各维度得分差异明显;区域差异分析显示苏南地区韧性较强。
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区域的制造业韧性与物流业协同度。
江苏省制造业韧性与物流业协同度呈现“苏南高、苏北低”格局,物流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韧性提升贡献度达32%。
强化制造业韧性、提升物流业精准赋能、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等对策建议。
数据时效性受限、未考虑国际供应链冲击对模型的动态影响、理论框架可进一步纳入绿色低碳维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