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B焊点缺陷是导致电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,亟需高效的自动化检测系统。传统AOI系统依赖人工规则,存在误判率高的问题。
传统AOI系统依赖人工规则,难以应对复杂背景干扰;小目标缺陷易漏检,多尺度特征融合不足。
提出基于YOLOv5的改进模型,引入BiFPN机制优化多尺度特征融合,提升检测精度和实时性。
基于阈值分割与形态学处理,对光照变化敏感,误检率高。
两阶段模型(Faster R-CNN)精度高但速度慢;单阶段模型(YOLO系列)更适合实时场景。
FPN与BiFPN对比:BiFPN通过双向加权连接增强跨尺度特征交互,提升小目标检测能力。
数据集:PKU-Market-PCB(1386张图像,6类缺陷:漏孔、鼠咬、开路、短路、杂散、杂铜)。单帧图像处理: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(CLAHE)增强对比度,形态学操作提取焊点轮廓。
YOLOv5基线模型:Backbone(CSPDarknet53)、Neck(PANet)、Head(检测头)。BiFPN集成:替换原PANet,通过加权双向跨尺度连接优化特征金字塔。
损失函数:CIoU Loss优化边界框回归,Focal Loss缓解类别不平衡。训练参数:Adam优化器,学习率衰减策略,Mosaic数据增强。
硬件:NVIDIA Tesla V100 GPU;软件:PyTorch 1.10。评估指标:mAP@0.5、F1 Score、Precision、Recall。
对比模型:YOLOv5原版 vs. BiFPN改进版。结果:改进模型mAP@0.5提升3.2%,推理速度达65 FPS。
F1曲线:置信度0.423时平均F1=0.98,平衡精确度与召回率。精确度曲线:置信度0.874时精确度达1.00,适用于高可靠性场景。PR曲线:mAP@0.5=0.984,优于基线模型(0.952)。召回率曲线:低置信度(0.1)下召回率0.99,减少漏检风险。BiFPN对多尺度缺陷的检测提升显著,鼠咬(小目标)AP提升8.7%。
平衡场景(如产线初筛):选择0.423置信度以兼顾F1值。高可靠性场景(如复检):采用0.874阈值确保零误报。
多尺度特征融合增强小目标(鼠咬)和大尺度缺陷(短路)的检测一致性。
合成数据集与实际产线图像存在域差异,需进一步迁移学习优化。
改进模型在PKU-Market-PCB数据集上达到SOTA性能,满足工业检测需求。
扩展至3D焊点检测,融合红外成像与X射线多模态数据。部署轻量化模型至嵌入式设备(如Jetson Nano),实现边缘端实时检测。